1)第448章 退兵设伏,孔明断后_三国之银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章武七年八月中旬,在为先帝下葬,又处理了一些公务之后,大汉丞相诸葛亮亲自北上,前往河南前线。

  此时河南正处于无主将的时候,各路将领和士兵也因刘备的病逝而士气极为低落。

  这段时间曹魏倒是偃旗息鼓,退兵十余里,没有趁势发动进攻。

  他们不进攻不是讲武德觉得刘备大丧时期进攻不好,而是分析利弊之后,觉得强行进攻占不到便宜。

  首先是汉军因刘备的死已经成为哀兵,倒不是说哀兵一定必胜,但作战能力肯定不比曹军差,何况他们还是守着营垒作战。

  其次是曹魏认为即便强攻也不一定能胜利,还不如趁着这个时候谋夺东西两线,所以就干脆没有急进中兵,将攻势放缓,把主要精力放在它处。

  在这样的战略下,曹丕派出了使者到南方襄阳给刘备吊唁,同时与诸葛亮商议了双方罢兵言和的请求。

  诸葛亮同意了罢兵,两边都没有签署什么和平条约。

  现在可不是什么宋辽南北对峙的情况,而是南方力主北伐,北方也有吞并天下的意思。

  双方都只是短暂谋求内部休养生息,等待来日再战。要是签订什么和平盟约,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?

  汉代极为讲究信义。

  曹爽为什么会相信司马懿?

  那是因为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不会动他。

  结果就是司马懿爽约,造成了信义直接崩塌,什么誓言条约自此成为了废纸。

  但在司马懿之前,双方都还保留着国家信誉,因此两边很有默契,只是罢兵言和,至于之后什么时候再打,那就要看双方什么时候突然发动袭击了。

  主动权依旧在两边上层手里。

  不过说是罢兵言和,诸葛亮也没有真信曹丕,他知道要是退兵的时候秩序整齐,没有给曹军可趁之机,那才叫罢兵言和。

  要是撤兵的时候秩序混乱,兵马没有统一,曹军不可能不趁着这个机会发动突袭。

  毕竟能占到便宜凭什么不占?

  所以诸葛亮极为谨慎,他与张飞带着王平部的五千人抵达了前线,开始筹划撤兵的事宜。

  八月十九日,正是中秋时分,天气干爽,秋风萧瑟。

  白日还有些炙热,到了晚上就凉快起来,繁星点点,天幕好像一块桌布点缀了无数辰光,月亮犹如银盘一样挂在天际,将大地映照得宛如一片银河。

  位于颖水南岸的汾丘汉军主力大营,此时诸葛亮刚刚巡营回来,他上午就抵达了营寨,然后视察了整个营垒。

  从颖水西北往东南,一条斜线,连绵二十多里的营寨就有主力约五万余人。

  然后在附近襄城、颖阳、汜城等地,尚有数万人马,整个汉军前线的总人数就达到了十三万人,如果加上辅兵、工匠和农夫,人数接近三十万。

  如此庞大且臃肿的营垒,在目前缺少主将的情况下,几乎是全靠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g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