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21章 腰缠十万贯,骑鹤上长安_盛唐挽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声很差,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,朝廷理财的概念变得宽泛与深入,早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。

  朝廷每年的税收是一个定额,或多或少,不可能无限膨胀。这些钱怎么使用,怎么用好,其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。

  并不能单纯用“剥削压迫”四个字概括过去,就不去追究其中的内涵与细节。

  朝廷的税收,其实主要包括:粮食、布匹(包括绢帛)、土特产、铜钱等。它们如何来,构成如何,以及它们如何使用,怎么分配,怎么运输,都是大学问,需要朝廷中枢的理财官员统筹管理。

  打个比方,岭南的税收,布匹粮食与铜钱,如果转运到长安,那么其中的运费,或许远远超过税收本身,那这一部分应该如何收,又要如何用呢?

  所以唐庭收税,远不是简单的将全国的税收都运送到长安,然后再根据需要分配这么简单。

  解释了这个概念后,方重勇也不敢再敷衍应付,于是正色问道:“问题在哪呢?”

  “其实大唐的钱,已经是不够用了。缺很多,多到伱不敢想,我不敢说。”

  郑叔清面色肃然,没有一丝开玩笑的成分。

  开元年间财政收入就崩了?

  方重勇一愣,没明白郑叔清到底想说什么,按说现在还不至于吧?

  “漕运所耗资费,不少是靠地方府衙放高利贷,用利钱运营得来的。其本钱来源,乃是官府所属田地,也就是所谓公廨田,与积攒多年的公廨钱放贷得利而来,地方上早已不堪重负了。”

  郑叔清叹息说道,他给方重勇解释了一下公廨钱与公廨田的来龙去脉。

  隋文帝杨坚为节约政府费用,想出了一个“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,迴易生利,以给公用”的办法。规定发给各级官府一定数额的办公经费作本钱,即所谓公廨钱,用以周转取息,所得息钱作为办公费。

  可以理解为官府有存款,交给商人们运作,赚来的利息给官员发工资。虽然隋朝没有存在多少年,但这个制度还是被唐朝的第一个皇帝李渊完完整整的拿来用了。

  自武德年间就开始实施,最开始只在长安等大城,后面规模越来越大,作用也越来越大。

  曾经,也为贞观之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  到开元年间,公廨钱的利息之用,已经成为补贴财政支出不可或缺的最大助力。

  “公廨钱”制度本意在节省政府开支,减轻百姓负担,何以竟会事与感违地困扰百姓呢?

  这是因为公廨钱制实行后,官府缺公款无以治事,薄俸禄不能养廉。而一些贪鄙官吏乘机以权谋私,盘剥百姓,用强迫摊派的“抑配”方式举钱生息,年利息率加上劳费、有高达百分之百者。

  甚至有“虚立保契,子孙相承为債户”的事情发生。背后官商勾结,使得放贷的公平原则丧失殆尽,老百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g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