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619安排_大明圣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乎在谋划着什么。

  “是的,教书。”徐光启莫名的笑了起来,“如今太学也运转了一段时间,老臣觉得,这个模式很不错呢。”

  和皇帝相处了这么久,又时常交谈,他的一些观念也得到了改变,比如,八股文的危害,以及儒家发展的越来越狭隘。

  从上古时期的君子六艺,到后来的琴棋书画,再到现在的只会读书,道路是越走越窄,尽管大明出了很多英才,但那是英才本身的特质,不管学什么东西,这些人都会成为英才,而不是儒家本身的优越性。

  八股取士的危害,此时已经凸显出来,而这种危害,非有大能者无法解决。

  徐光启也没有这个本事,他是大学问家,政治能力也不错,但让他做个开创者,改革者,就有些难度了。

  但万幸,他的老板给他打下了雄厚的基础,让一些事情的难度降低,变得简单起来。

  比如,科举的改革。

  经过连续两次的举子监生冲击宫门,皇帝借机暂时罢免了科举,又因为宣传以及政治交换的缘故,这件事被压了下去。

  当然,后来在群臣的要求,以及现实压力下,皇帝重新开了一道当官的口子,也就是现在的太学。

  太学中人一年的学习时间完毕后,就可以为官了。

  而正是太学,让徐光启看到了一些新的希望。

  天下官制要大概,官员的位置要增加,这是一个趋势,在皇帝的推动下,已经不可更改,但当官人员的大量缺口,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,在初期,可以将吏员提拔,用他们来顶上去。

  但却不是长久之计,现在可以做,那是因为以前积累了很多有经验,有能力的吏员,但是当体制改革展开后,这些吏员势必无法补充消耗,不是所有的吏员都能当官的,再加上生老病死以及弹劾、捉拿等事情,目前的吏员数量维持不了多久。

  前面的十来年或许能维持,但后面是绝对不行了,而光靠科举每年取的那点人,根本满足不了需求。

  至于扩大取士的数量,徐光启本身也不愿意,虽然进士中出过很多英才,但这些人,很多真的不是当官的料子,没有底下的吏员,他们做事都做不成,而老的吏员成了官员,新的未成长起来,又遇上毫无经验的进士官员,这种情况简直就是灾难。

  到时候内阁啥也不要做了,光为他们擦屁股得了。

  因此,太学模式进入了徐光启的眼中。

  既然进士不是当官的料,那就自己培养,让他们学习当官用得上的东西,民生、法律、经济、农业、地理等等一些列的知识。

  当一个人各种各样的知识丰富起来,那么面对问题的时候,就会有解决的方法。

  太学试这么教那些举人的,那么也可以教其他的举人,乃至秀才。

  至于其他人的非议,说怎么不学圣人经典,嘿嘿,这是朝廷设立的学校,想教什么就教什么。

  当然,也不是不学,只是儒家经典只是其中之一罢了,其他的也要学,就如唐朝时的开科取士一般,除了进士科,明经、明算也是要取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g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